中文 English Francai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创意活动 >> 浏览文章

坊子工业发展区王家庄子村是一个位于坊子区东北部的自然村,分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个行政村。与潍河岸边的其他村庄一样,既没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卓越的自然风光,然而在“潍坊风筝圈儿”里,没有人不知道它的名字。“世界风筝都在潍坊,风筝产业基地在王家庄。”多年以来,王家庄子村凭借强大的风筝产能,确立了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

近日,小编来到这个“因风筝扬名”的村子实地采访,走进村子,楼房村舍错落有致,硬化道路延伸到各家各户,几十米不到就能看到好几家风筝厂,明显感觉到村民们生活比较富裕。




纯手工轧制,一年用掉竹子8000米


坊子区风筝产业协会秘书长王铁源的带领下,小编首先来到了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院墙外堆满了4米长的竹板,院子里停着一辆轿车。王铁源介绍,这是手工艺人王兴胜的家,外面的竹板都是他跟妻子扎制传统风筝用的原材料。

 


见到王兴胜的时候,他正在赶制一批蝴蝶风筝。从选材到切割,从制作竹坯到加热扎制,王兴胜都亲力亲为,动作娴熟而又一丝不苟。王兴胜告诉小编,扎制风筝首先要制作竹坯,说着王兴胜用特制的刀具,将早就切割成半米长的竹板劈成两三厘米宽,然后再劈去内层,最后用刮刀刮去外层的“毛坯”,只留下原来大约三分之一的“核心”部分。在这个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竹子划伤手指,而这对于干了近三十年的王兴胜来说早已驾轻就熟。

 


接下来就是制作“风筝骨架”了。王兴胜点燃一盏酒精灯,把竹坯放到火上烤了一会儿,然后用钳子夹住竹坯,作出早就设计好的形状。一根笔直的竹坯,在王兴胜的反复烘烤和折弯下,出现了蝴蝶一半的轮廓。王兴胜又将弯好的竹坯劈开,两两相对,用细绳扎起来就成了一个左右对称的蝴蝶轮廓了。接下来,王兴胜又将一根根支撑轮廓的“肋骨”插上去,不一会儿功夫,一个完整蝴蝶的骨架就扎好了。

 


王兴胜介绍说,这才是蝴蝶身体,还要再制作一对翅膀才算真正完成。王兴胜告诉小编,这算是比较简单的手工风筝了,除此之外,他还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制作不同尺寸的龙头蜈蚣风筝等等。他在闲暇之余,还自己设计了猪八戒等一些别具一格的风筝骨架,这也成为他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

 


王兴胜说,他们村子以前就有做竹编的传统,他们家也不例外。王兴胜小时候就饱受长辈们的熏陶,初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学起了风筝扎制,一干就是近三十年。他和他的媳妇就是因为风筝扎制而走到了一起,如今他们就是以扎制风筝为生,一年可以用掉一百多捆竹板,连起来有8000多米!



一年可生产9000万只风筝,年产值超过2亿元


在另一家现代风筝加工厂,小编看见十多个工人正在低头忙碌着,有的负责裁剪,有的负责缝纫,有的负责整理,一只只五颜六色的风筝从他们的手中制作出来。负责人孙月梅正在忙着给客户发货,她说:“我们主要是做现代风筝,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最多的时候一天发货量达到十万个。”



王铁源告诉小编,王家庄子风筝扎制起源于明清,但真正形成产业也是近三、四十年的事情。尤其是近十年来,风筝产业发展迅猛,已发展出放飞、观赏、广告3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现代风筝制作工艺比较简单,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图案,进行裁剪、印染、缝制、组装,比较容易实现量产。这类风筝主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订单式生产。

 


“风筝产业的发展,给村里及周边当地的老百姓都带来了实惠。”坊子区风筝产业协会会长王传贵介绍说,由于风筝产业链链条众多,而且这个行业技术要求比较低,对劳动力要求简单,男女老少均可操作。“在我们村基本上没有闲着的劳动力,可以说风筝产业已经把整个村都充分地利用起来了。”

 

据了解,王家庄子村总人口4500余人,从事风筝产业的人就达到了2000多人。村里大大小小的风筝扎制厂家也有上百家,其中规模较大的生产厂达到80多家,年产能力达9000万只,年产值逾2亿元,占到了潍坊风筝总销量70%以上,居全国首位。

 


除了风筝扎制,王家庄子的风筝产业逐渐完善。“从风筝到风筝轮、风筝线,整个风筝链条我们王家庄子全部能够生产了。”坊子区风筝产业协会秘书长王铁源表示,如今的王家庄子村已经从单一的风筝加工,发展成为集各类风筝配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也正是基于此,王家庄子村在2015年被国际风筝联合会授予“现代风筝产业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

 


产业兴旺、乡村富裕。今天的王家庄子人,秉承先辈的生活理念和文化传统,勤于耕播,精于手艺,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他们以“中国现代风筝产业基地”为名片,大力发展现代风筝产业、健全现代风筝产业链条、不断做大现代风筝产业文化旅游……一只只风筝,带着王家庄子人的梦想飞向五湖四海,带领着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