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Francai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策资源 >> 浏览文章

老猫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梅在教孩子们制作花灯。

  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的孩子们在画农民画。

  潍坊外国语中学的孩子们在制作草编。

  造型生动的草编、惟妙惟肖的农民画、刀锋古朴的篆刻……

  4月19日至23日,第四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现场的“潍坊非遗进校园成果展”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2017年,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承发展,潍坊启动了非遗校园传承“薪火工程”(以下简称“薪火工程”),提出要遵循学校教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保护、学习、传承非遗为重点,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

  近两年来,在潍坊市文化和旅游、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当地非遗进校园成果显著,多所学校成为孩子们与非遗交朋友的乐园。

  元宵节提老猫花灯,是潍坊市特有的民俗,当地自明代便有“照照老猫不害眼”的俗谚。在潍坊外国语学校,老猫花灯制作技艺课深受孩子们喜爱,传承人李梅在这里手把手培养了上百名“花灯迷”。

  老猫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梅说,孩子们课堂上制作花灯的材料,包括提竿、电子蜡烛、彩纸等都由她带去。一般孩子们通过三四节课的学习,便掌握了老猫花灯的制作技艺。

  每周四下午是潍坊外国语学校孩子们的选修课时间。学校美术老师李科介绍,除了老猫花灯,这几年学校还陆续开设了版画、泥塑等非遗课程。有的由本校老师教授,有的则邀请传承人来授课。

  李科说,非遗进校园是学校重视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一些非遗项目融合了手工扎制、绘画、剪纸等多种操作技巧,适合用于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

  “薪火工程”启动后,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根据孩子们特点开设的农民画课程,教学成效明显。

  青年路小学的学生刘丰恺告诉记者,以前他们画儿童画多,自从学校开设了农民画课程,他和很多同学都抢着报名,农民画也让他接触到了不一样的绘画场景。

  “薪火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全市中小学要建立特色教育平台,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制定文艺素质培养计划,通过非遗兴趣课和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能力,优化学校教育生态。

  潍坊第三中学与清代著名金石家陈介祺的故居仅一墙之隔。为弘扬金石文化,学校成立了篆刻社团,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设篆刻课程。

  潍坊第三中学的老师王春艳介绍,学校以潍坊市的文物古迹“万印楼”为原型,在校园内建设了篆刻展馆,专门用来展示学生们的篆刻作品。如今,这一展馆已成为潍坊第三中学展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窗口。

  为让非遗进校园更规范地实施,潍坊市还提出,相关部门应编印非遗普及读物,弘扬传统文化。市级编印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民间文化丛书向学校发放,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潍坊优秀传统文化;县级应根据当地文化资源和特色,组织编印校本课程教材、故事集、文化博览等供学生学习阅读,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近年来,潍坊第三中学先后组织校内外师资力量,组织编写了《十笏园历史文化》《陈介祺金石文化》《非遗进校传承文化》等多套校本教材。

  同时,潍坊市还在全市具有职业教育能力的中专、大专院校实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特点的非遗项目教学,探索传统工艺“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帮助学生掌握新的谋生技艺,促进文化资源向生产力的转化。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田素英告诉记者,为拓宽孩子们接触非遗的渠道,潍坊市近两年大力推动文艺院团和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艺术表演与传统文化艺术教学活动。同时,鼓励大剧院、音乐厅、艺术院团等文化经营单位,设立面向学生的免费或低票价优惠观摩活动。

  潍坊市教育部门也多次发文,明确鼓励支持学校将学生美育教育课堂延伸到各级各类文化场所,在公共文化场馆设立校外美育实践基地,打造潍坊特色传统文化校外体验课堂和研学基地。

  潍坊外国语中学美术老师田贞认为,很多非遗项目,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这些非遗项目均是潍坊特色历史文化的载体,对孩子们培养综合素质非常有帮助。

  田贞说,近期潍坊外国语中学正与潍坊市文化馆等机构接洽。校方希望借助文化馆、非遗传承人的专业优势,将更多更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引入到学校中来,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