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Francai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城市生活 >> 浏览文章

8月上旬,山东省潍坊市召开年中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田素英谈到上半年的工作总结时,首先提起并重点分析了当地的艺术创作工作,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而原因,则是因为伴随着潍坊市系列扶持文艺政策的落地实施,当地的艺术创作在今年上半年结出硕果:大戏进京演出或应邀参加全省巡演,小戏在多个比赛中获奖。

 

 

“契合新时代脉搏旋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彰显惩恶扬善的正能量,《板桥县令》佐证了又一个成功。”这是一位戏剧界专家对吕剧《板桥县令》的评价,也代表了业内很多学者的看法。

 

这部由潍坊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创排的大型新编历史吕剧,自2018年1月首演以来,已在国内演出了数十场次,受到现场观众的好评。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及“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曾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任知县。《板桥县令》讲述了潍县县令郑板桥不畏强权、明察细微、巧用手段、刚柔并施与豪绅利益集团斗智斗勇,最终将多年的冤案平反昭雪,让罪魁归案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曾两次观看《板桥县令》的潍坊学院青年教师刘艳说,该剧成功塑造了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官为民形象,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板桥县令》的成功,是潍坊市近年来重视艺术创作的阶段性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潍坊市把繁荣文艺创作作为全市的重要民生工作来抓。通过在基层设立若干采风创作基地、组织文艺人才集中开展培训、为专业文艺院团配齐配强创演力量等举措,当地的文艺创作尤其是舞台艺术创作领域,近年来愈发呈现出勃勃生机。

 

 

7月起,大型反腐茂腔现代戏《失却的银婚》启动了全省巡演。这是一部由潍坊诸城市舜龙艺术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的大戏,也是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编剧韩枫告诉记者,《失却的银婚》借助温柔的结婚纪念缀合全剧,一步一步揭示出曾深受百姓爱戴的人民公仆蜕变为违法乱纪的阶下囚的心路历程,旨在警示人们:信仰若丧失,害人并害己;利欲熏心时,公仆变公敌。

 

2017年首演以来,《失却的银婚》在全国很多城市引发了热议。诸城市舜龙艺术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韩鹏说,舞台艺术创作要出精品不容易。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坚持贴近人民的原则,用老百姓喜欢的语言,这也是《失却的银婚》能取得一点成绩的原因。

 

潍坊市文艺创作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大戏上。在一些剧情简单、演出阵容小、形式灵活的小戏创作上,潍坊市也积累了诸多发展经验。

 

 

今年6月,山东省乡村题材小型文艺作品(区域)展演举办,周姑戏《报喜鸟》在展演中获得专家和评委的关注。

 

《报喜鸟》通过“玩鸟贫困户”在驻村“第一书记”帮扶下,最终成为带领村民养鸟创收的技术人才的故事,对扶贫干部的工作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赞扬。

 

《报喜鸟》的演出单位、潍坊市临朐县文化馆馆长卢媛媛介绍,《报喜鸟》自2018年以来,已在临朐县的贫困村巡演了约200场次。很多村民通过观看该剧,对身边的“第一书记”增加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潍坊是山东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满足民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几年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把推动艺术创作与保护文化遗产等有机融合,实现了“文艺火起来”与“遗产活起来”的目标。

 

 

以潍坊青州市艺术剧院创作的清音戏《柿子红了》为例。清音戏源于青州一带的传统说唱艺术——清音,平原地区较为多见。自唐代至清末,逐步形成了其戏剧雏形。如今,清音戏已成为青州的一个文化符号。

 

《柿子红了》以青州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面貌为素材,讲述了当地老百姓通过改变山乡面貌发展旅游的故事。

 

“‘好戏’的标准有3条: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度的人文关怀,精湛的表现手法。”青州市艺术剧院院长马保光说,在作品前期创作阶段,主创曾多次到青州市的农村采风走访,带回了大量一手资料。“舞台虽然是在剧院里,但我们的眼睛必须常常盯着城乡的生活变迁,这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田素英说,潍坊市近年来重视文艺创作,根本出发点是满足群众的需求。当地也要求国有和民营文艺院团,要把群众的需要作为创作的导向,把文艺引领时代风气的作用真正发挥好。不论大戏小戏,只要用功、用情,都能演成“好戏”。

 

记者:《中国文化报》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