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Francai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浏览文章

历史上潍坊属“海岱文化圈”,贯通全境的潍河流域孕育了潍坊8000多年的文明史,潍水文化以海岱文化为基因,以齐文化为精神内核,融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和商贸文化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半岛型复合性文化特点,是中国北方汉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2010年11月批准设立了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全国第九个、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保护区通过基础建设阶段的扎实推进,文化生态得以优化,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入当代民众的生活与生产当中,初步呈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社会景象。

★打造十笏园非遗空间 

让传统非遗绽放现代活力

2018年,为了更好地做好潍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关工作,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潍城区人民政府、潍坊市投资集团等在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联合打造了一个非遗空间,通过合伙人方式入驻,集聚了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核雕、诸城古琴、刺绣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非遗项目,打造了集保护、传播、交流、展示、传承、研学、培训等于一体的非遗合作开放平台,成为以非遗为核心元素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非遗空间”里,游客不仅能全面了解传统非遗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体验非遗产品制作、购买自己喜爱的非遗文创产品。开馆几个月以来,已成为潍坊以非遗为核心元素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创建校园非遗教育品牌 

开设非遗课程

11月4日,记者在潍坊聋哑学校的非遗教室里看到,学生正在核雕、刺绣、陶艺、剪纸、烙画、红木嵌银等工艺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制作工艺品。据潍坊聋哑学校职业教育部主任陈福民介绍,学校开办非遗职业教育,是将听障学生动手能力强、专注力好的身心特点与非遗工艺实践性和技艺性高的特点相契合,因材施教,借鉴现代学徒制理念,为孩子们谋一个出路。

非遗与教育、全民艺术普及的结合,在潍水保护区是一个工作亮点,且成效显著。潍坊聋哑学校非遗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创新探索项目,被评为2018年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经典案例。“非遗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创新模式”荣获山东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文化创新奖。

据非遗保护中心王亦耘介绍,近几年潍坊实施校园非遗教育传承“薪火工程”,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100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武术教学,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85%。

 

★非遗进景区 

文旅融合带来新机遇

潍坊境内非遗资源丰富,同时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全市共有96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2家,4A级22家。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下,也为潍水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机遇。

在国家5A级景区青州古城旅游区内,非遗文化展演是古城一大特色,非遗传承人在古城街道上近距离表演的泥塑、剪纸、变脸、抖空竹、山东快书等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观赏,青州古城成为非遗文化大型聚集区。

青州以“政府买单,群众受益”的方式组建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团,非遗艺术团演职人员近百人,主要是非遗传承人及各种形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者、民间手工艺制作者,演出项目有四十余个,在古城古街上进行常态化表演,每天演出两场,每场演出2小时,全年演出700场次以上。

在距离昌邑县城几公里的地方,近两年多了一个创意十足的好去处——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与其他地方的文创园不同,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由当地的一家丝绸企业老厂房改建而来。这里有老旧车间改造的阅读书房,有旧仓库改成的酒吧,还有保留了原来企业生产设备的丝绸设备博物馆。

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运营方负责人安迎朝表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非遗是重头戏。创意园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以工业遗产为载体,打造多个展示昌邑非遗的场所,实现活态的展示、活态的传承。

回顾近十年的保护成果,保护区在法规制度建设、名录体系建设、活态传承发展、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力探索与实践。王亦耘表示:“非遗保护实践历史很悠久,但是保护区建设事业还很年轻,需要我们每一名非遗保护从业人员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潍坊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

 

记者:陶婷

图片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