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起源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潍坊风筝起源于明代初期。当时,杨家埠村民已具有了木版年画的刻印技艺,人们利用春闲时节将印年画的颜料、纸张绘制图案裱糊到风筝骨架上,扎制成独具特色的潍坊风筝,在清明时节放飞风筝自娱自乐,或馈赠亲朋。潍坊风筝的扎制多就地取材,最初利用高粱秸和苇子,由于这些材料难以烘烤弯曲,因而当时多扎制成“八卦”“筛子”“七星”等简单的几何形状的板式风筝。至清代,风筝骨架改为竹制。至近现代以来,潍坊风筝逐渐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风筝体系。

潍坊风筝讲究扎、糊、画、放,其中扎、糊为造型基础,画是弥补形体的不足,色彩则是造型的完美。潍坊风筝的造型不重自然形似,而是以形写神,讲究图案美。题材除本来就适合风筝表现的鸢、鹞、鹤、燕、蝶、蝉等禽、鸟、鱼、虫之类,“刘海”“童子”“美人条”等年画题材也被移植到风筝上,并直接以画面命名,深受民众欢迎,以至于放“刘海”成为放风筝的代称。

自1984年起,潍坊市每年4月都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来宾,并成了享誉世界的“风筝之都”。

风筝美图
相关报道